俗話說,民以食為天,糧食對民眾的重要性就如同石油之于工業,疫情期間同樣如此,不少國家的民眾在疫情早期就開始搶購糧食等必需物資。不過,受疫情影響已經有國家開始停止糧食出口,這對一些嚴重依賴進口糧食的國家算不上一件好事,日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對此發出警告,需要全球各國共同采取措施。所幸,中國一直以來都有儲備糧食,同時堅守著18億畝的耕地紅線,因此不用過于擔心。
1、多國暫停糧食出口,越南囤積大米,卻可能提升糧食危機風險
據觀察者網報道,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近日警告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,預計4月至5月就會出現糧食供應鏈被擾亂的情況。由于疫情,糧食種植、收購、運輸、出口和進口等環節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,FAO正呼吁全球一起采取行動,"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保護最脆弱的人群,維持全球食品供應鏈并減低疫情對糧食體系的沖擊,那么我們將面臨迫近的糧食危機。"
其中越南作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國,僅次于印度和泰國,其2019年出口量為637萬噸,還宣布要囤積糧食了。據金融界網站報道,越南計劃在6月15日之前儲存19萬噸大米,以確保在疫情期間有足夠的糧食,今年以內還將儲備8萬噸水稻,而在2019全年,越南已經儲備了20萬噸大米和8萬噸水稻。
不過,產糧國囤積糧食卻可能增加糧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。全球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國際在其報告中提到,為了確保糧食安全,部分國家可能會實施貿易限制或者大量囤積,從而很快導致局勢升級,并撐高谷物和籽油價格,從而擾亂到全球糧食供應,這對那些依賴進口糧食國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。
2、中國谷物自給率已超95%,未來還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
全球糧食流動受限,受影響最大的顯然就是那些糧食一直依賴于進口的國家,比如中東地區、日韓等,于是就有人開始擔心中國的糧食儲備是否足夠,對此,日前我國官方也給出了回應。
據新華社報道,3月28日,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接受專訪時表示,我國實現了"谷物基本自給、口糧絕對安全",糧食供求總體寬松,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,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。
中國國家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,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(13277億斤),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(119億斤),增長0.9%,創歷史最高水平,目前,我國谷物自給率已超過95%。
其實中國一直都是產糧大國,而且每年還會再收購一些糧食作為儲備。據第一財經報道,中國的口糧完全能夠自給自足,而且中國主糧的庫存世界第一,其中水稻庫存約1.15億噸,小麥庫存1.4億噸,按照中國年消費量計算,在全國不種和進口糧食的情況下,水稻可以吃9個月以上,小麥則夠吃一年。
中國去年更是5年來首次成為稻谷凈出口國,數據顯示,中國2019年出口的稻谷達到272萬噸,比進口稻谷多出12萬噸,而中國最大稻谷進口國的稱號也讓給了菲律賓。未來,到2022年中國還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,以此可以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,約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80%。